中新網昆明10月10日電 (和曉瑩)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有不少活動,進行精神健康的社會宣傳。與以往由醫療界主導的活動不同,一個由精神康復者主導的跨地區活動,出現在今年的主題日。
  當日,雲南昆明、廣東深圳、廣州、湖南長沙、江西新餘、上海、南京等全國多個城市的街頭,精神康復者和支持者們打出“精障人士要生活,街道社區建會所”的橫幅,發出他們自己的呼聲,向社會推介“會所”這種小型開放的精神服務組織和成熟的社區服務模式,並徵集市民簽名支持。
  “過往的精神醫療和康復服務的設計,從未有過精障人士的參與,未能回應他們的需求。現在精神障礙人士有必要走出來,對他們希望接受什麼樣的服務和醫療發表意見。”昆明新天地康復托養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女士認為,為精神障礙人士提供一個走近社會的機會,是最有利於他們康復的服務。
  針對近年來政府增加對精神衛生的財政投入,康復者們表示歡迎,但各地紛紛興建大型的封閉式康復機構,讓康復者們感到擔憂,擔心這些服務會帶來長期的社會隔離。因此,他們決定打破沉默,發出自己的聲音,向社會建議更好的服務模式。
  一個由精神康復者組成的自助組織“感恩之旅”,在網絡上發佈半月前發起的網絡調查,探求精神障礙人士對社區化生活的需求,以及社區居民對精神康復會所的意見,希望衛生、民政部門和殘聯等各相關部門或機構以及社會愛心人士提供資金和場地的支持,讓更多的精神康復會所得以設立。
  主導這次活動的智空,是一位康復者,也是深圳蒲公英會所的會員,他告訴記者,調查結果顯示社區康復的需求是巨大的。他還解釋了做這個活動的緣由,“我在蒲公英會所,受益很大,感到這種模式對我們這個群體的重要性,比住院或獃在家裡,都好。”
  另一位在江西新餘的康復者家屬王芳芳也表示,自己的孩子長期獃在家裡,無法得到適當的康復服務,因此她認為需要向社會發聲,呼籲更好的康復服務。
  中國長期致力於推動更好的精神衛生立法的公益律師黃雪濤說,“這次活動,看到精神康復者群體為自己發聲,打破集體失語的狀態,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開始。而且會所模式,是很有建設性的提議,符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關於支持性自主決策、社區融合生活的標準,也比大型封閉機構節省財政資源,希望政策制訂者,聆聽他們的聲音。”(完)  (原標題:全國多地精神康復者呼籲興辦社區融合康復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y19dydt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